“學新聞是否有前景”引爆輿論場,新聞學界、業界持續熱議
分類: 最新資訊
網名詞典
編輯 : 網名大全
發布 : 06-24
閱讀 :49
近日,“考研名師”張雪峰在直播中表示“要把理科590分報考新聞的考生‘打暈’”,并指出“新聞學專業難找工作”,引發社會輿論熱議。對此,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強、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鄒振東相繼公開發聲,駁斥張雪峰的觀點,進一步引爆輿論場。事實上,近年來,每逢高考季,勸退填報新聞學等所謂“天坑”專業的聲音都會不絕于耳,而“新聞無學”的論調在此番爭議之前也已在新聞學界、業界流傳多年。“根據社會判斷理論,人們會以自己已有的立場作為錨點比較和選擇性處理外部信息。立場越極端,選擇越挑剔,此時TA的接受域很窄,拒絕域很寬。”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鄧建國試圖從學術理論框架分析這場爭議,“通俗地說,就是這樣的人特別苛刻,對立場相反的觀點當然會拒絕,但連非常客觀中肯的觀點也會拒絕,只接受那些與自己立場極為接近的(也很極端的)觀點。”在他看來,“關于考研是否要選新聞專業,張雪峰老師的觀點可以算是一個極端,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小強教授的觀點也可視為另一個極端(相對而言),而廈門大學鄒振東教授的觀點論述還是較為公允中肯的,但受‘社會判斷’作用的影響,他的觀點仍然被持極端立場的人完全拒絕。對這些人而言,相信即看見,而不是看見才相信。公允中肯的觀點很難滲透進入他們的腦子。”至于“學新聞是否有前景”這場爭議的核心議題,鄧建國認為,“總的來看,對新傳專業,愛者恒愛,不愛者恒不愛,不知愛或不愛者,可以將選擇交給投硬幣……但如果你問我要不要報考傳播學,我會說,先了解自己,然后去看看傳播學的相關研究和觀點,如果有些隱約的興趣,可以考慮報考,但其實本科學啥無所謂,只要你認真學就行了,人生道路很長,慢慢調整都可以。”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的代表,杜強也在其文章中表達了對新聞學專業教育的淡然心態。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杜強回憶說,“剛畢業那幾年,因為最簡單的消息也寫不好,我也曾抱怨過新聞教育,但現在的想法截然不同……如今想來,4年的新聞教育留下的最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么?大言不慚地講,留下了對一種人格的向往。”他寫道,“后來從業10多年,我無數次從媒體同行的身上感受到這一點:他們關心時事,清楚新聞媒體對一個健康的社會意味著什么;他們擁有職業的技能,更擁有職業的底線,襟抱坦然。”與此同時,輿論爭議另一方的張雪峰,其從實用主義出發,以就業為導向衡量高校的一個專業,也有看起來合理的依據——“當下,學新聞傳播的學生中有80%是沒有從事本行業的。新聞傳播曾經是很好的專業,因為那個時候媒體興盛,電臺、報紙、電視臺,還有網站的編輯記者,現在呢?每個人都是自媒體。”面對傳統媒體走向衰落、經濟環境影響就業形勢的大背景,新聞學界、業界不少聲音并不認同張雪峰的觀點。比如,南方都市報社副主編王佳表示,隨著媒體深度融合,媒體下一步將如何迭代發展,存在著眾多新的、巨大的發展機遇。在這樣一個多元聲音并存的互聯網環境下,對傳播邏輯的準確理解與應用,其實是很多行業工作都需要的。他認為,新聞專業畢業生并不一定要去媒體找工作。新聞的本質是提煉信息、找準受眾、推動信息有效傳播,同時控制風險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則指出,張雪峰對大學生該如何選擇專業的認知,在一定程度上,符合當下中國社會很多群體對大學教育應該有用,上大學就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認知。這種訴求固然沒錯。但是,上大學不僅僅是為了找工作,也是一種人生的經歷,它是知識的拓展、人性的錘煉、精神的滋養、自我的豐富與更新。如果只以是否能找到好工作作為新聞傳播專業是否值得學的標準,未免有些狹隘。“關于高考選報志愿,我沒有什么經驗與忠告。我只想說,不要把成年人世界中的勢利與偏見灌輸給少年人。各位少年,只管聽從內心的召喚,大膽去試錯吧。 ???”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寫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