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失去匿名,壓力給到脈脈
分類: 最新資訊
網名詞典
編輯 : 網名大全
發布 : 07-10
閱讀 :31
知乎不再“匿名”“網絡上匿名會把人變成徹頭徹尾的混蛋。”2015年,曾經風靡硅谷的美國“匿名社交”明星產品“ Secret”在上線不到16個月后宣布關閉——《連線》雜志由此斷言:無論從商業角度還是道德角度,基于“匿名”的產品都不會有未來。而今,“謝邀,匿了”在知乎上也成為了歷史。7月7日下午,知乎發布公告:宣布將陸續下線“匿名功能”。公告中指出:作為社區早期的產品機制,匿名功能的上線初衷是建立在用戶開放討論、友善互動的基礎之上的。但隨著互聯網溝通環境日益復雜,為保障社區內的良性討論,取消匿名功能的新版本將在7月14日上線各大應用商店。屆時,用戶將不能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內容。而對于歷史的“匿名”內容,知乎“網開一面”地表示:“用戶可自主選擇是否將其轉為實名。”▲(圖源/知乎官方賬號)在知乎公布下線“匿名功能”的當天上午,國家網信辦發布了《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(征求意見稿)》(以下稱《征求意見稿》),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。意見稿擬規定: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網絡社區版塊、網絡群組的管理,不得在詞話、群組、貼吧等環節集納網絡暴力信息。《征求意見稿》中還特別指出:“禁止創建以匿名投稿、隔空喊話等名義發布導向不良等內容的話題版塊和群組賬號。”而知乎隨即宣布下線“匿名”的計劃,也被視為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。多方人士表示,《征求意見稿》的公布背景之一,是如今在各種社交媒體和內容平臺上,層出不窮的網暴事件已經漸漸發展為了社會“毒瘤”,引起了公眾的強烈反感。近年來,先后有武漢遭碾壓兒童母親墜樓身亡、“粉發女孩”自殺、劉學州自殺等事件,這些當事人的悲劇,都被指為或多或少與網絡暴力相關。因此,國家管理部門今年也持續出臺了相關法規,扼制網暴行為在互聯網平臺的蔓延。在《征求意見稿》中,網信辦向網絡社區板塊、群組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明確要求——平臺需要“履行管理責任”;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,要提供一鍵關閉陌生人私信、評論、轉發和消息提醒等設置。與之相應,近年來國內內容平臺也在如何治理網絡暴力,隔離暴力信息上做出了積極探索。2022年3月以來,微博、抖音、B站陸續上線“一鍵防護”“一鍵防暴”“一鍵取證”等新功能;快手、百度貼吧、知乎、小紅書等平臺可以自主設置私信、評論權限。必要時,用戶可以及時關閉私信、評論,盡量避免網暴的傷害。6月21日,來自億歐網創始人黃淵普的一封公開信,又進一步將知乎拉入了公眾對于其“匿名”機制的質疑聲中。當日,黃淵普發布了一封“寫給知乎創始人周源的公開信”,氣憤于知乎上多人匿名爆料其“卷錢跑路”“花錢買獎”。黃表示將向相關部門持續實名舉報周源和知乎,直到知乎改變目前的機制。▲(圖源/視覺中國)6月22日,周源發布朋友圈回應稱:知乎的匿名功能即將調整。而如今,隨著知乎正式與“匿名”斬斷聯系,也可以說是知乎邁出了平臺合力治理網暴的重要一步。在知乎宣布將下線“匿名功能”后,黃淵普在朋友圈中回應:知乎會因為下線“匿名功能”而暫時失去一些流量,但轉型步伐會加速。知乎不能“編乎”,商業何解?“謝邀,人在迪拜,剛下飛機,清北畢業,年薪百萬,熟人太多,匿了”,類似的表述近年來已經成為了知乎的一個經典梗。而從網友反饋上看,知乎下線“匿名”之所以迅速得到了認可與歡迎,也源于網絡苦“編乎”久矣。許多人在評論區中寫道:“知乎匿名編料亂說的人太多了,這樣挺好的”,“知乎你長大了”,“知乎上面胡言亂語網暴犯一大堆,早就該整頓了,強烈支持”。此前,國家法令雖然要求網絡用戶注冊在后臺均需實名,但對于前臺發帖時是否可以“匿名”并無統一標準。而某種程度上,在頭部互聯網平臺中,知乎對于“匿名”的容忍程度幾乎是最高的——只有知乎允許將ID直接顯示為“匿名用戶”。那么,為何知乎長期難以割舍“匿名”?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“匿名”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。當發言可以藏身于“匿名用戶”的馬甲之下,并難以追溯ID的發帖歷史時,內容也更容易變得尺度加大、情緒聳動、真實難辨。這會給平臺帶來更多的談資和流量保證——而知乎便成為最終的受益者。▲(圖源/視覺中國)某種程度上,此前“匿名”發帖也一直得到了知乎官方“半公開”地鼓勵。此前在知乎官網上,一組由7篇文章構成的“知乎產品官方指南”專欄里,一篇名為《「玩兒轉知乎」系列指南 —— 匿名篇》的文章便包含其中。在這篇文章里,“匿名功能”的出發點被描述為“讓知友們在自己不希望公開身份時,仍然可以滿足提問、回答等使用知乎的基本需求”。現在,該文章已被刪除,這組文章僅余6篇。而過去一段時間里,許多網友也表示:如果用戶對“匿名用戶”的發帖內容提出質疑,知乎的投訴通道不夠順暢。在網絡上,知乎的投訴處理和響應速度較慢,幾乎已成為了一個半公開的“梗”。近期,打開黑貓投訴平臺,與知乎相關的投訴能找到超過5000條。在相對松散的管理之下,用戶杜撰的“驚悚”故事對于平臺構成了一種利好。例如在2023年1月,從知乎上發酵的“江西萍鄉1888萬天價彩禮”事件中,雖然后來被證明為是網友編造,但“造謠者”只是被處罰以永久封號,知乎則毫發無傷。特別是近年來,由于知乎的“水化”嚴重,許多娛樂帖、故事帖也被平臺傾斜了更多流量,得到了優先級展示。近日,「市界」在翻閱知乎首頁上的熱門帖上看到,頁面上大量的八卦貼,其中的吐槽、爆料幾乎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展現。考慮到近年來,知乎的商業化困局已經與B站、小紅書、豆瓣等平臺組成了“難兄難弟”。如何解決“內容質量、社區氛圍、商業化”這個不可能三角,成為了定期便會在網絡上拿出來被討論的命題。在商業困局之下,這些造謠成本不高的匿名發言,成為了知乎重要的流量來源之一。過去幾年,知乎基本努力“踩”過每一個互聯網風口,在直播、短視頻、電商,以及最新的“大模型”領域均有涉獵,但成效寥寥。因此,“匿名發帖”所擔負的平臺擴容、提升用戶活躍度的任務,成為了知乎重要的商業基礎。在財報中,可以看到知乎如今深深的“商業化”焦慮。5月24日,知乎公布了2023年一季報,季報顯示知乎在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為9.94億元,較2022年同期的7.43億元增長33.8%;凈虧損同比收窄70.9%至1.79億元。在互聯網較為關鍵的MAU(月活用戶)層面,已上線了十余年的知乎月活仍徘徊在1.024億,與去年同期的1.016億數據相比,增速僅為0.79%。從財報層面看,知乎最強勁增長的活躍業務,便是其“付費會員”板塊。2023年第一季度,付費會員同比去年增長116%達1490萬人,帶動了付費會員收入,同比增長105.2%達到4.55億元,已占總營收的比重達45.7%。▲(圖源/視覺中國)支撐起付費會員購買的基礎,據行業內多方分析,許多便是來自于知乎的“鹽故事”等從社會熱門題材衍生的泛娛樂化內容。這雖然和知乎曾經的“專業”社區氛圍大相徑庭,但已經成為知乎重要的強心針。而與“鹽故事”相伴生的,那些在知乎首頁上“匿名爆料”的娛樂帖便是吸引用戶持續關注和活躍的不可或缺內容之一。而未來隨著匿名功能下線,知乎要繼續以何種“泛娛樂”、“門檻低”的方式觸達新的人群;知乎能否如其財報中所說,靠職業培訓、職業教育等新增業務撐起“第二曲線”;知乎要如何脫離“編乎”的道路走下去,或許會給知乎和周源帶來新的挑戰。壓力給到了脈脈在網友得知知乎下線“匿名”功能后,許多人表示,更大的壓力來到了有著“企業第二內網”之稱的脈脈一側。如果說知乎的“匿名”更多會影響到社區活躍生態,那么脈脈中的“匿名爆料”則是事關其生存命門。“大部分互聯網平臺遵循‘后臺實名,前臺自愿’的原則”,脈脈方面對「市界」簡要回應稱,“脈脈必須有后臺實名才可以發帖。”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刑民交叉委員會主任王貝貝也對「市界」表示:目前尚未有法律對社交平臺的“匿名評論”功能作出硬性下線的規定,因此,脈脈等平臺的“匿名評論”功能目前還不涉及違法問題。“《網絡安全法》第二十四條規定,平臺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,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。因此,‘匿名’只是相對的匿名,并不意味著‘匿名’的人真的可以為所欲為。”在許多大廠人的眼中,脈脈已經成為了獲悉行業內幕八卦的第一手信源。而“匿名爆料”作為最重要的身份保護,脈脈也可以說是吃盡了其中的紅利。例如在2021年8月發生的“阿里女員工被侵害事件”中,據脈脈創始人林凡后來向媒體透露:事件發生的一周時間里,該事件給平臺帶來了5%的活躍度提升。事件發生后,阿里員工在脈脈上的活躍滲透率接近了50%。雖然在脈脈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的同時,它“互聯網茶水間”的屬性也讓企業們十分頭痛。2018年,脈脈因“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,侵犯他人名譽、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”被約談。匿名板塊因此關閉了一段時間,一家共享單車公司的公關彼時在接受鳳凰網采訪時直言:“我們挺開心的。”而對于多數員工來說,脈脈因承擔著工作中情緒宣泄口的功能,“好事不會想著夸公司,壞事一定會馬上發帖吐槽公司”,這也導致它的用戶內容始終與惡意的謠言、負面的情緒相伴相生。這讓脈脈既享受著匿名爆料帶來的流量紅利,也承受著虛假內容帶來的巨大風險。▲(圖源/視覺中國)林凡自己也談到:他接到過上百位CEO的刪帖請求。此前,有實名認證為“嗶哩嗶哩員工”的帳號稱:“B站能睡小姐姐”,并被脈脈標注為熱門評論。隨后B站以“利用虛假用戶發布、傳播虛假不良言論”為由,對脈脈提起訴訟。最終由脈脈向B站賠償8萬元,雙方達成和解。由此,他也在采訪中表示,平臺治理是一個要不斷進步的難題。近年來,脈脈不斷強化著匿名功能的“實名性”。例如2015年,脈脈的匿名發言板塊要求必須進行身份認證,顯示用戶所在公司。2018年,“匿名”經整改后,又變為了“職言”:用戶在前臺有一個固定的匿名ID。同時,用戶發帖時必須在顯示真實姓名、所在公司、職位這三種身份之間選擇其一。2021年,脈脈對匿名ID的昵稱進行了唯一化處理。“花名體系的時候更多的人會傾向于發偏負面的內容,將其唯一化后,會很微妙地掣肘一部分人持續地發負面信息”,林凡在接受采訪時說。對于匿名爆料中的信息真實性求證以及審核環節,林凡稱“用戶也判斷不清楚真實性的,暫時沒有人來投訴的,我們都會快速去找朋友驗證一下”,此外,“公司還有一個上百人的審核團隊,每一條內容的發布都將由人工審核。”不過與此同時,匿名爆料既然是脈脈的生存之本,便也構成了其風險的雙刃劍。當爆料讓企業負面輿論被不斷放大后,脈脈的商業化之路也走得頗為艱難。林凡曾坦言:公司每次開會的時候,廣告、招聘的負責人跟職言的負責人都要打架。廣告部門認為,因為職言板塊的內容,廣告主都不投預算了;招聘業務負責人則會抱怨,“那邊公司HR在招人,但平臺上還有很多負面,這讓他們怎么招?”凡此種種,近年來困于商業化的脈脈也在極力擺脫“爆料平臺”的標簽,不斷向招聘平臺轉型。據公開資料顯示,脈脈目前的營收構成分別為招聘、廣告、會員,所占比例從2020年的“1:1:1”變為2022年的“3:2:1”。2023年初,脈脈成立了全新的業務品牌“脈脈高聘”,計劃“3年內的市場占有率和營業收入目標要超過獵聘,成為中國市場的頭部大品牌”。2023年3月,林凡透露招聘業務占比已經超過了50%。而承載著匿名爆料的“職言”功能則在不斷被脈脈弱化。據「市界」觀察,如今脈脈首頁的“職言”已經替換為圈子,“職言”降級進入了二級菜單。這也意味著脈脈試圖將匿名討論的范圍控制在圈層內部,而非公域空間。不過,如果監管的要求不斷強化,脈脈有朝一日真的失去了“匿名爆料”的核心功能,也勢必將失去其最重要的競爭能力。畢竟與其它招聘平臺相比,脈脈還存在很大差距。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3月,BOSS直聘月度獨立設備數為4174萬臺,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在1900萬臺左右,獵聘在790萬臺。而脈脈的月獨立設備數,僅僅是432萬臺 ,數量僅為排在“隊尾”的獵聘的一半。作者 | 李丹 張繼康編輯 | 李 原運營 | 劉 珊